来源: 发布时间:2019-03-15 12:08:32
核心提示: 在工作、生活以及社会活动中,每个党员干部都会面临如何摆正公与私关系、正确处理公与私矛盾以及公与私考验的问题,古语云:一心可以丧邦,一心可以兴邦,只在公私之间尔。重公还是重私、为公还是为私,不仅
在工作、生活以及社会活动中,每个党员干部都会面临如何摆正公与私关系、正确处理公与私矛盾以及公与私考验的问题,古语云:“一心可以丧邦,一心可以兴邦,只在公私之间尔。”重公还是重私、为公还是为私,不仅决定着个人党性的强弱、作风的优劣,而且关系党的整体形象好坏和事业成败。笔者认为,作为一名党员干部,只有树立正确的“公私观”,经常拿起“公与私”这把尺子,量一量是否做到公私分明,才能有效抵御歪风邪气的侵蚀。(人民网)
能不能把握好公私界限,正确处理公私关系,是检验一个党员干部党性纯不纯、作风正不正的试金石。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亲情观,把握好亲情与原则的关系,对自己的配偶、子女及其他亲属要加强教育,使他们树立普通人的心态和作风,不揩公家的油,不沾自己的光。亲情因素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行为影响不可忽视。每一名干部都有亲情,这是人之常情。但亲情再深也要有度,家庭利益、亲人利益再高,也决不能超越法律和道德的范畴。
“公家的事,再大也是小事,朋友的事,再小也是大事”,对自己的同事和朋友,在关心的同时,也要清楚其缺点和不足,不能因私情乱公事,不能以义气犯原则。对一些处心积虑“积极靠拢”的人要明察秋毫,坚持立场,警惕被拉拢、被同化、被腐蚀。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报,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。可如今一些领导干部不感国家、组织、人民之恩,把组织的培养当作私情,将自己的提拔重用归功于某个人的“关照”。一旦有权在手,便对知遇之恩、提携之恩、厚待之恩思恩还情,也不分恩之正邪,法否可容。古人说,论恩则丘山不胜,在道则湖海可忘。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握好公与私、情与理的尺度,把党的培养和人民群众的信任,变成奉献党和人民事业的实际行动。要忠心耿耿、任劳任怨地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,有了这种精神,就一定能够在工作中作出成绩。(文/姜楠)
专家点评网综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