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所在位置:首页 > 资讯中心 > 正文

工程院院士点评:中国高铁仍应向德国“师傅”学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5-05-29 09:27:17

核心提示:  中国商务部网站近日转载德媒一篇报道称,德国铁路公司将在北京设立采购办公室,今后3到5年内,中国将在德国铁路的机车及零部件采购领域占有重要地位。  舆论把德国准备采购中国高铁列车这一新闻,当做曾经

  中国商务部网站近日转载德媒一篇报道称,德国铁路公司将在北京设立采购办公室,今后3到5年内,中国将在德国铁路的机车及零部件采购领域占有重要地位。

  舆论把德国准备采购中国高铁列车这一新闻,当做曾经的“老师”对学生的一种认可。的确,中国高铁今天所取得的成就,是站在了德国巨人的肩膀上。在京沪高铁机车筹备期,我国工艺造不出时速350公里的轮轨机车。为解决这个问题,2007年铁道部花500亿人民币(6.2003, -0.0009, -0.01%)购进500辆德国机车。德国人非常守信用,把整个工艺设计、加工设计,包括12台散件和组装工艺全部交给中国。后来我们就在德国机车的基础上,用学习带创新,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改进,以不到5年时间做出了中国特色的“和谐号”。我们可以肯定的说,“和谐号”从标准、技术到设备全部是中国人自己的,没有用任何的国外专利。

  中国高铁的轮轨技术非常过硬,如重庆到兰州是800公里线路,600公里隧道。这么长距离的无缝线路,在施工过程中克服了100摄氏度左右的温差等许多困难。国外工程师直言,这样的工程我们根本不敢想象,你们就敢开工,而且还很快就建成了。

  中国南方地区的软基下沉量很厉害,类似的情况,国外高铁修好后要等几年的时间,路基稳定后形成高速。我们采用以桥代路的技术解决软基问题,软基不行了就调整支座,现在我们的线路下沉量完全稳定。桥可以节约土地,还不影响交通。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也是高铁一大支柱,比如近期在国际市场上与中国高铁竞争的日本,现在实际基础力量很弱。高铁没地方用,新干线200公里线路,连线路标准都做不出。工人和技术干部流失严重,有技术干部主动找到我们,说人死了不能把技术带走,希望有生之年与我们做技术交流。在市场需求有限方面,德国也有类似情况。

  但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制造还没有到可以沾沾自喜的地步,在工艺水平上,德国制造依然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老师。比如在机车制造方面,德国制造可以做得很漂亮,精度也高。而我们只是造价低、可以用而已。

  要克服这一缺点,让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,一要靠动手能力强的技师,二要靠小而精的配件制造。现在整个技术系统没有形成一个梯队,师傅带徒弟的风气垮掉了。应恢复8级工制,重视职业技术教育。同时鼓励企业别一哄而上搞组装,一心一意把小而精的配件做好。


专家点评网综合

相关热词搜索:工程院 德国 院士 
点击进入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