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 发布时间:2019-05-24 09:24:55
核心提示: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,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。如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讲的那样: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,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。毋庸置疑,广大人民群众
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,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。如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讲的那样:“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,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”。毋庸置疑,广大人民群众才是改革开放事业的主体和根本动力,改革的方向应顺应民意和客观规律,而不能掌握在强势群体和个别学者精英手里,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应有之义。
人民我国改革开放的许多政策,都源自人民群众的创造。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深刻指出:“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,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”,“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”,“这是群众的智慧,集体的智慧”。比如农村改革,邓小平就认为,“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,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。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,都是基层创造出来,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”。又如城市改革,邓小平认为,“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,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,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,有些新话。我看讲清楚了。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,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”。总之,“改革是大家的主意,人民的要求”。
人民“求木之长必固其本,欲流之远必浚其源。”实践证明,党的根基在人民、血脉在人民、力量在人民。中国30余年改革的经验与教训都告诉我们,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,又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、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推动者,还是实现自身利益、加快改革、深化改革的根本力量。只有真正以群众为主体,我们的改革才能真正深化、真正完善、真正突破,改革才能真正持续深入下去。在当代中国,改革的主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,也只能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。
人民然而,我们必须清醒看到,在随后一些地方、一些领域的具体改革过程中,改革的主体越来越模糊,广大群众在改革中的声音越来越微弱,改革目标的设定、改革方案的设计、改革措施的出台越来越经院化、精英化、小圈子化,使“草根阶层”在一定程度上出现“权利贫困”。如果改革仅仅是由少数人“设计”的,或者只有少数的“能人”与“精英”参与到过程中,那么改革的结果只会对少数人有利,让广大的群众质疑,将撼动我们的执政基础。
人民回顾4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,创造了许多新鲜宝贵的经验,如果没有人民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,许多改革的实践就不可能产生。因此,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,我们应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的观点,应始终相信人民、依靠人民,把人民拥护不拥护、人民赞成不赞成、人民高兴不高兴、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。居安思危,未雨绸缪,应谨防强势群体操纵改革的方向。(文/余珏豪)
专家点评网综合